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公共基础

公共基础

2018年3月31日广东省韶关市直遴选笔试真题

2022-11-17 13:57:29公共基础209 收藏
[!--smalltext--]

  材料:共享经济,是由个人或第三方平台将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有偿分享给需求者,并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在讨论共享经济的内涵与现状时,有必要对共享经济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

  从狭义来看,共享经济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陌生人之间物品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的商业模式。随着共享经济内涵的不断扩展,广义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涉及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闲置的物品进行租赁、二手转让等经济模式,同时共享经济模式也包括对闲置资产、技能、服务进行共享的协同生活方式。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租赁经济模式,往往被视为广义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享经济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然而共享经济在近几年才实现大规模发展,这反映出驱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并渐趋成熟。共享经济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生与普及。考察共享经济的实现前提可知,当下共享经济的巨大发展,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开放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平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是人口红利。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大发展也源自人口基数带来的互联网人口红利。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手机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快速渗透。

  三是大量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的传统行业劳动力进入共享经济领域,个人的技能或服务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更快速的流动。

  四是大量闲置资源可供优化。以汽车为例,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平均一辆车只有4%的时间在行驶,而在96%的时间中被闲置,结合私家车的闲置与公共交通的拥堵情况可以发现,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可供优化的资源。

  共享经济模式的运行逻辑在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进共享经济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性,进而提升交易双方的信任程度,实现共享经济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这一过程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环境,提高零散消费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社会经济的有效供给;改变了传统的劳资关系,实现了灵活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为参与共享经济服务的人在本职工作之外创造了额外收入,将形成全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组织形态;其客观效果是缓解社会治理难题,减少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

  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共享经济的主要领域包括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共享金融、二手交易等。具体来看,出行领域目前共享经济最引人关注,因为交通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对交通资源优化配置需求巨大,且资源配置效果较其他共享经济领域更为显著。自2014年网约车进入公众视野至今,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性服务,在盘活车辆资源、满足用户出行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交通出行领域的网约车模式进入规范发展期。而短租、长租等房屋住宿服务由于涉及到房屋这类高价商品,经济效益更为显著,更易引起共享经济投资者的关注。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住房分享市场交易额为243亿元,提供住房分享服务的人数约200万人,参与住房分享活动的人数约3500万人。

  当下共享经济发展现状

  全球共享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参与共享经济的人口不断增多,共享经济平台收入大幅提高,共享经济领域不断拓展。据统计,房屋住宿领域共享平台Airbnb已经在全球覆盖34000多个城市,市场估值255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美国愿意投资共享经济的机构由2010年不到20家,增加到198家,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升。从共享经济涉及的领域来看,美国、英国、中国的统计数据均表明,当下估值或收益最高的共享经济领域分别为共享金融、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务等。

  当下中国的共享经济,已经突破了早期闲置物品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而将资源配置扩大到教育、医疗等服务、媒体内容分享、闲置资金众筹等领域。具体来看,资金分享领域占据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60%以上,交易额约为20863亿元。交易额排名第二的是生活服务领域,占据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20.95%,交易额约为7233亿元。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交通出行领域,占据共享经济市场总交易额的5.90%,交易额约为203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能力领域受到共享经济模式的驱动,在总交易额中占据9.79%的比例,交易额约为3380亿元。

  共享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共享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国当前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主要的挑战在于,政府在对共享经济的管理时,如何把握有效监管和鼓励发展之间的尺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土地资源有限,各领域具体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根据现有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共享经济作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共享经济作为一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经济模式,既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社会环境,也需要政府对其进行鼓励和扶持。同时,共享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威胁也影响着就业和社会稳定。具体来看,共享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四点。

  政策法规难以适合新业态。政策规范的松紧程度直接影响共享经济模式的存亡。以网约车为例,严格的网约车辆和司机岗位准入标准,虽然最大限度确保消费者和行人的安全,却实际上抬高了组织化的网约车企业的地位,把少数零散却有网约车工作需求的个人司机排除在外,这种现象容易将新兴的共享经济形态拉回到原本的互联网租赁的老路。

  监管成本大幅提高。共享经济深入私人领域,造成监管难题,互联网上大量信息甄别成本巨大,统计监测体系也亟待完善。

  社会道德诚信水平相对较低。以共享单车为例,自行车的乱停乱放现象较为严重,毁坏自行车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共享单车在方便使用者的同时,却给行人、机动车造成了更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社会道德诚信水平的滞后,使共享经济的良性发展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