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行测 > 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大神(一)常识篇

2016-07-25 20:56:10常识判断939 收藏
[!--smalltext--]

挺反感“大神”称呼之泛滥的,解个题也是大神,考个70多也是大神。。。简直和“最美XX”一样了。
    标题写这样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神”。至少在我看来,一个智商正常、时间足够(不低于100小时有效复习时间:视基础和接受能力而定、100是最小值)、态度端正的人,掌握了方法和技巧,行测75是没问题的;技巧娴熟的话,80可以达到;85以上,需要没有明显短板(尤其是常识);90以上,需要状态上佳(我考的次数并不特别多,90还尚未达到,甚是遗憾)。

(一)常识篇
    有精力有时间有热情的话,会都写下去,为什么我要把常识放在最前面说呢?
    常识——一个严重被低估被无视被曲解的模块
    论坛乃至很大一部分考生都有这么一种思想:常识靠天收,复习常识就是浪费时间,有时间看常识还不如做几道数学题呢。这种思想对不对呢?某种程度是对的,没有方向的复习常识的确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是,并不能因此而直接抛弃了!
    被低估——常识有其重要性:一般20道题,分值约为0.7-0.8,也就是14-16分,这个分并不少了,在半分甚至0.2分(我就遇到过,曾经3000+:1的部委职位,理工科冷门专业的悲哀)就能决定成败的公考中,浪费1分都是可耻的,何况十几分?
    被无视——舍弃之滥用:有人说行测要学会舍弃,经常有人会以此为理由,直接放弃常识的复习、数量的做题。要记住,模块是不能舍弃的,舍弃的只能是相对的难题)。
    被曲解——有人说,我也想复习常识啊,可是怎么复习啊,感觉只能凭运气!常识考知识面那么广,短期提高不了的,我还是放弃吧。(何弃疗。。)

关于常识,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考点无迹可寻——鬼知道会考啥啊;
二是复习无从下手——尼玛,书这么厚、点那么多、面那么广,要看死人啊,看啥啊;
三是解题无计可施——卧槽,这到底什么鬼,我根本就不知道啊,选啥啊。
那么,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常识不再是难题。

第一个问题:考点无迹可寻
    实际上,常识的考点是有迹可循的。
    国考大纲,关于常识模块的规定如下: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其实大纲已经给出了范围,其中政治更多是以时政形式所体现;经济早年出现较多,近年有所淡化;法律最初频繁考查,因为考虑对非法学专业考生有不公平之嫌有所淡化,但自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后又东山再起;历史一直长盛不衰,地理是它的忠实小伙伴;环境因为近年的环保问题成为新宠;自然是个什么鬼。。科技一直是大热门。文化,我一般称为人文,和科技一样,都是压轴党。
    对近四年五套国考真题(15年省部级和地市级差异较大,分开分析)的真题考点总结,实际出现频率排序应该是:
人文(套均考查4.6题,下同)
科技(4.6,注意科技史、军事、农业是热点)
法律(3.4,但注意分布极不均衡,大小年现象严重)
历史(2.4,每年稳定2-3道)
地理(2.4,历史的好基友,但不如其分布稳定)
时政(2,注意往往与其他部分结合考查)
理化(1.6,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问题,近2年的新宠,方兴未艾)
生活(1,同理化,数据排序低于其重要性)
经济(0.6,13一道和16两道,不是不想考,实在被考得太滥,很难找到合适考点)
    备注:本来有统计表格,论坛图片上传麻烦,就以平均数说明了。这是针对国考的分析,国考是其他公考的风向标,但不排除部分考试地方特色浓厚,请自行分析。

第二个问题:复习无从下手
    有人说,常识真题有什么好做的,考过肯定不会再考了。
    这种思想错在两处:一是按这种逻辑,真题都不需要再做,因为基本上都不会再考了;二是实际上常识的考点依然有其延续性。
    行测关键是思想,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行测数学如何满分——贵在数学思想》,就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然而那只是术,层次还比较低,道是什么呢?就是针对整个行测考试,我们应该如何征服。
    其实,行测也是一种考试,是考试的话就可以应试,看似废话,实则不然。应试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去与考题较劲,而是抓住根本点,要知道出题人在想什么?去猜测他想怎么出题,想考哪些考点,想怎样设置干扰项,想怎么埋陷阱。把这些弄个大概,行测基本也就没问题了。
    单就常识来说吧,如果让你出题,你会怎么出?网上经常有一堆很具噱头的资料,什么公务员必看常识之类的,那种玩意,我反正是看了两行就扔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认真看完的。完全就是开心辞典之类节目的答案嘛,还有人推荐看一站到底,两个方向就有根本差异,一站到底我只看过几期,过好久记不大清了,好像也分几类,比如电影明星主演电影神马的,完全是为了迎合众多娱乐八卦党口味,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公考中。
    如果我是原先的出题人,原本成功的出题模式,我要改变它干嘛呢?如果我是新人,之前的出题也是我的范本,我出题点也尽量要往上靠。所以,各类考点出现频率基本未变,就是这个道理。
    再看下具体的出题思路,我肯定会看看之前怎么出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和发散,来出自己的题目。这个很关键,固然以前的常识考点不大可能再次考查,但是,它往往揭示了下次考查的方向!如果我们能从这个点发散很多,出题人的考点往往也在其中。 
    简单举几道题作为例子。

(一)人文中的热门考点——二十四节气
最初,它是这么出现的:
(09国考-10)以下节气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立春、惊蛰、雨水、春分
  B. 小暑、大暑、处暑、立秋
  C.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D. 立冬、小雪、小寒、冬至
非常简单的直接考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多解释,惑者百度。

考完了之后,大家都知道排序了,嘿嘿,咱变个花样,还是国考,13年,它是这么考的:
(13国考-20)下列谚语与农业生产经验不符的是(  )
A.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B.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C.立秋无雨样样有,立秋有雨收半秋
D.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C项表述错误,应是“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立秋这天无雨预示着秋季会比较干旱,影响收成。

    依然是对节气的考查,只是转变了方向,变为对具体节气的深度理解,表现形式为对农谚的考查,各地亦仿之。地方考试关注得少,随便选两题。

(15广东-10)下列选项中,按照诗句所代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④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A.③①④②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考查我国二十四节气。①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②指的秋季的白露,③为春季的惊蛰,④指的是小满。故选A项

(15山东-11)下列反映公历八月初的农谚是(D)。
A.处暑动刀镰  B.小暑不算热  C.大暑在伏天  D.立秋忙打靛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故本题应选D项。


联考也一直对节气情有独钟,值得注意的是联考近年更侧重对季节及相应美景的考查。(每类考试都有其命题惯性,对往年真题的分析至关重要

(12.421-60)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 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 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 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1国考刚考完,紧接着的联考立马跟上,真是忠实小弟~~

   上半年考完,余波未平,下半年接着再来~~
(12.915-1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A.清明、数伏、冬至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B.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
C.古诗文中以“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
D.古人常以抚柳相鹊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柳,音同“留”)
  此题实质二十四节气只是一个选项,更多考查词语指代义。在此给出常见指代义: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
常见借代词语:
南冠:囚犯   伛偻,黄发:老人    三尺:法律
常见意象
禾黍: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 
杨花:象征离散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猿猴:表现凄厉、哀伤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尺素:指代书信   双鲤:代指书信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 思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在重视国学、强调传统的大背景下,这些指代很可能再次考查。

对季节及美景的考查:
(12.915-20)下列诗句未涉及秋天的是
A.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B.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
    A选项,”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宋代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黄花“是秋菊,所以涉及秋天。B选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数树深红“描写的是秋天的红叶,所以涉及秋天。C选项,”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西风“即秋风,所以涉及秋天。D选项,”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 出自宋人陈棣的《腊梅三绝》,腊梅在冬季开放,未涉及秋天。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5联考-4)古人记月除常用的序数法外,还以物候的特点来命名,或以孟、仲、季来命名各季节的三个月。那么,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适春—桃月  B.仲夏—荷月  C.仲秋—桂月  D.季冬—菊月
    农历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时期,古人称之为"菊月"。农历九月的别称另有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霜月、暮秋、晚秋、残秋、素秋等。所以选择D选项。




(二)再来看下京剧,国粹啊


(11国考-19)京剧作为我国著名剧种,和中医、国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们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杏园”              
B.京剧行当中的“净”是指女性角色
C.“梅派”唱腔创始人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     
D.《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
习惯上戏班、剧团被称为“梨园”而非“杏园”,A选项错误。京剧行当中的“净”指的是男性花脸,B选项错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经典曲目之一,而非京剧,D选项错误。所以选择C选项。

    此题明查人文,实考时政(11国考是10年考试,当年我国京剧申遗成功),所以复习时政并不单单是了解时政的考点,更多是能把握常识考查的可能方向。当我看到这题时,就想,围绕京剧可能会有哪些考点呢?结合百度,无非是角色、表现手法、脸谱意义、知名艺术家等。
    也是信手拈来几题:

(13.413-10)关于京剧艺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是现代京剧   
B、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主要有唱、念、做、打
C、京剧的主要题材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D、京剧的脸谱一般用于净、丑两个角色
    传统京剧一般是历史题材,其中包括才子佳人的故事;现代京剧题材更多取自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和人物。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浙江-107)下列关于我国京剧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京剧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京剧中一般用黑色脸谱来表示忠勇侠义
  C.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
  D.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
    红色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故正确答案为B

(15广东-1)京剧脸谱采用不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其中白色用来表现()。
A.忠勇侠义  B.刚烈正直  C.粗豪暴躁  D.阴险奸诈

前两个是基本考全了,最后一个是考脸谱含义。

另外注意,三大国粹,这里只说了京剧,实际上中医和国画也是热门考点,在此就不多说了,可以自行分析。
   

第三个问题:解题无计可施
  之前解决了“考什么、看什么”的问题,这是基础,为之后的“选什么”作铺垫。 
  但是,常识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我们并不能全部覆盖,甚至,是大部分都未不熟悉,是不是就无法复习无从解题了呢?
  常识的最大误区——以为是考知识点,其实是在考察思维!
  让我们再看下大纲: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注意,大纲已经很明确地给出了常识的解题技巧:那就是通过分析、推理而判断
  如何分析、推理和判断呢?今天有点事,先写到这里,过两天我将选几道近年国考真题为例阐述,先给两道原先写过的:
(16国考-12)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   )。
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B无难度,初中课文。 C,首先梁启超,变法实质就是在学习明治维新,不知道这点也没关系,知道是民主化就好,那句话国之主为民不就是民主吗,很明显非常可能是其所说。关键是D。曾国藩——满清时汉人高官,性格必然小心谨慎。曾国藩家书也验证了这一点——吾日三省其身,所以后面那句话对他而言太豪放了。。。人言可畏,岂能“不足恤”以蔽之。。。实际上后面那句话也很有名,王安石变法也是历史上著名变法之一。

(16国考-18)下列关于恐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活跃在中生代时期
B.霸王龙和剑龙都是肉食性动物
C.属于脊椎亚门类动物中的哺乳纲
D.可通过某个DNA片段克隆出恐龙
   这题我只知道个侏罗纪公园,不过没关系,我知道选A。为什么,D项简直是开玩笑,DNA片段怎能克隆;C项两点可以排除:一是恐龙近亲鳄鱼,爬行动物。二是恐龙蛋,哺乳动物只有很奇葩的动物才会卵生,比如鸭嘴兽。B剑龙行动笨拙,不太可能是肉食性动物,因为肉食性动物要食肉,就要捕猎,要捕猎就要跑得比猎物快,行动必须敏捷矫健,参见狮子老虎狼等。而且那个背上的剑明显是素食性动物的防御措施,如鹿角等。
   再说下做常识心态:无惧之、无畏之、剖析之、解之。